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20年7月27日,澳大利亚累计报告14745确诊病例,过去24小时新增532例创下新记录,连续11天每日新增超过200例,当日死亡6例。
 
  Hope for the best, expect the worst
 
  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The world's a stage, we're unrehearsed
 
  人生就是舞台,没有机会彩排
 
  Some reach the top, while others drop
 
  有人钻营上位,有人跌入谷底
 
  Live while you're alive, no one will survive
 
  劝你活在当下,明日祸福难料
 
  Hope for the best, expect the worst!
 
  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取自美国剧作家与导演Mel Brooks梅尔.布鲁克斯为改编自前苏联同名小说的1970年黑色喜剧电影《十二把椅子》谱写的主题曲
 
  如果三月的主题是对未知的恐惧,而五月是对生活重回正轨的庆幸的话,那么七月的关键词恐怕就是对于这场不断纠缠的梦魇的疲惫。
 
  防不胜防,在席卷欧美的第一波疫情浪潮中表现优异的亚洲诸国未能独善其身、幸免于疫情的死灰复燃。进入七月,香港、首尔、东京、大连......媒体上不断爆出多个疫情平息的城市新的聚集性感染个案的报道,而澳洲第二大城市墨尔本也遭遇这波凶猛的二次疫情反弹,甚至渐有愈演愈烈、向失控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还是一个月前,一切看起来是那么有希望。悉尼本地社区人传人病例的报道已不见踪影,每日新增的确诊都是被隔离的海外入境旅客。随着social distancing社交区离限制政策的逐步取消,交通干道和地铁火车上恢复了熟悉的拥堵,周末商场和餐馆人满为患,戴口罩的行人凤毛麟角,疫情也从新闻头条和悉尼人的日常谈资中淡去。除了操着不同语言的各国游客和留学生在街头的缺席,与隔离酒店门口的警车能让人察觉到变化外,一切似乎已尽复旧观。大多数购物中心、写字楼、便利店和连锁餐厅等公私场所,为了应对疫情所布置的1.5米间隔站位标志、宣传提示电子屏、免触摸按钮、口罩自动售货机和电子感应洗手液瓶,大多数才刚刚到位,似乎就要再无用武之地了。自满的情绪开始滋长:如果社交区离、检测、调查、跟踪、隔离等新老公共卫生手段组成的混合体系,足够遏制、切断乃至清除疫情传播的话,新冠病毒似乎也没啥可怕的,one day, it’s gonna magically disappear, 不是吗?
 
  然而打脸来的是那么的快。新冠专治各种不服,用无情的数字提醒着人们:是它,而非人类的一厢情愿,在决定着一切的议程。严格的出入境检疫措施、对养老院高龄人群的隔离保护、疫苗研发的不断进展、痊愈者抗体血清疗法的普及、瑞德西韦等新药投入临床等消息带来的虚幻的乐观,在第二波疫情面前是如此的乏力,映射出缺乏天然或者群体免疫力的人类,在这种传染指数为3、潜伏期长达3-5天、通过密切接触和气溶胶传播、能在潮湿表面存活5天、比流感致命20倍的病毒面前,尚无任何讨价还价的资本。
 
  于是乎,悉尼人还来不及拥抱场餐馆电影院赌场重开、NRL橄榄球联赛归来和股市上扬带来的松懈, 就要重新神经紧绷,被迫去思考随时重温三月噩梦的可能性。有史以来第一次,维多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的边界被迫关闭,餐馆、健身房、婚礼、私人聚会的人数限制令再次出台。 一个和被隔离旅客偷偷啪啪啪的酒店保安,就能让五百万人刚刚恢复正常的生活重新颠倒过来,给早已遭受重创疲弱不堪的澳洲经济的裤裆,又狠狠地踹上一脚,这并不是什么蹩脚的三流喜剧剧本里天马行空的剧情,而是活生生的黑色幽默。
 
  但这一切难道不在意料之中吗?当全球每日新增病例逼近30万大关、病毒横扫除中国之外的美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世界人口大国之时,澳大利亚就犹如疫情汹涌的汪洋之中被包围的一片孤岛,除非能做到与世隔绝,否则绝无幸免之理。
 
  我们以为这是一场百米冲刺,而现实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更糟糕的是澳大利亚这匹领先的赛马看上去开始有点累了、跑不动了。疫苗的遥遥无期、美国、巴西、印度疫情的失控,以及第二波疫情普遍反弹的前景,正将那条遥远的终点线不断推后,也不断消磨着人们的士气与耐力。
 
  低估对手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立即要付出残酷无情的代价。澳洲经济的复苏乏力就是首当其冲的牺牲品。毫无疑问,流行病公共卫生专家采用的预测模型,早已预测到疫情的长期性与反复。但现在回头审视,澳洲联邦政府决策层在三四月间制订的大规模短期刺激政策,明显还是过于乐观而忽视了警告信号。对于经济V型反弹的wishful thinking导致的后果就是:随着第二波疫情的反扑,之前的“大撒币”成了“添油战术”,保就业的目标也成了昙花一现。疲于应付现状的联邦政府很快会窘困地意识到,在创下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占GDP高达三分之一的财政赤字后,面对接下来僵尸企业破产潮等即将引爆的新危机,枪里的子弹已经不够了。
 
  澳大利亚是一个建立在金山上的福利国家,作为二十年来唯一连续保持经济正增长的发达经济体,多亏了长期稳健的财政政策,为我们这代人应对疫情留下了头寸盈余。然而就像中产阶级家庭只要一场大病就可以因病返贫一般,澳洲的存金正以惊人的速度被耗光,而高居世界第二的家庭负债率等之前被隐蔽的结构性弱点,也将随之暴露无遗。“俄倾于一时,而蒙蔽在日后”,未来是不可能无限透支的,整整一代人要为我们的自私、自负与失误埋单,将因此背负需要十年才能还清的巨额债务。除非能迅速而奇迹般地摆脱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的持续创伤,等待他们的将是增税、物价高企、消费降级与生活水平停滞。简而言之,新冠滞胀时代正在向我们招手。
 
  与经济疲沓的黯淡前景相比,更为现实的挑战是普罗大众对于疫情反复拉锯呈现出的心理疲劳。
 
  从疫情爆发以来,澳洲公众普遍抱有的自信是:与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命令式集体社会相比,高度发达的自由资本经济体与拥有高素质劳动力、广泛的中产阶层、良好的法治体系与福利网的自发社会享有社会治理的低成本优势,在信息透明、采纳科学决策、舆情反馈机制、社会资源市场化分配、社区自发互助、私营部门快速反应上更胜一筹。然而澳洲的抗疫神话随着墨尔本的二次疫情爆发而破灭,美国灾难性的疫情应对表现也让体制自信的烫金开始剥落。人们不可避免地要发出质问:难道我们不是已经付出了牺牲吗?不是有很多人已经失业了吗?难道我们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后换来的是无用功吗?这种失而复得、却又再次复失的心理落差与挫折感令人难以忍受,尤其是在看不到隧道的尽头之时。
 
  伴随着一种混合着自信受挫、被动接受现实与选择性无视的心态转变,一部分人已经不再愿意付出个人牺牲特别是经济利益,来支持为了保护大多数人利益,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免疫力低下人群的健康,而采取的必要手段。证据之一就是部分公众对于重新实施的疫情隔离防控措施越来越多的不信任、不配合甚至抵制,包括公开拒绝佩戴口罩、逃避病毒核酸检测、抗拒居家隔离令和旅行限制、传播新冠阴谋论、焚烧5G信号塔等等。
 
  笔者无从去分析背后的原因或是产生的后果。也许是因为数个月来铺天盖地的新冠疫情讯息的疲劳轰炸,造成的信息过度饱和,使公众失去了焦点,产生逆反心理。也许应当归结于很多人仍然无法适应,或者拒绝接受一个明显的结论,那就是:新冠病毒很可能将永久性地改变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准则,而人类社会并未做好要和病毒长期共存的准备。也有可能是因为疫情造成的经济后果正在不成比例地伤害低收入阶层-——换句话说——穷人,原本就因为教育和收入差距而不断扩大的阶级鸿沟,突然间被疫情急剧撕裂,一方面加速他们对体制特别是福利纾困机制的依赖,一方面引发许多人对于社会契约的公平性——也是作为“人类社会的黏合剂”的基本权力关系——的强烈质疑。
 
  但无论是哪种原因,都指向着同一个结论:疫情带来的经济和心理的双重疲劳,正在人与人之间滋生着不和与相互诿过,掏空着和病毒进行一场长期战争所急需的民意共识与支持,也把澳洲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置于毁于一旦的危险之中。
 
  今天年的冬天,对于悉尼人来说将会比往年要更加漫长和煎熬。
 
 
 
 
 
 
 
 
 
 
话题:



0

推荐

徐冠宇

徐冠宇

4篇文章 3年前更新

澳大利亚联邦最高法院注册律师,纽省最高法院执业律师。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4篇
  • 文章归档
2020年 4篇